6月4日下午,南开史学名人讲座第201讲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系列讲座在历史学院天挺阁(127会议室)举办。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郭家宏教授以“英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贫困与贫富差距问题”为题,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。讲座由历史学院董瑜教授主持,张荣强教授、袁玮蔓副教授、孙晓斌助理研究员、赵航助理研究员及历史学院30余名学生参加。
讲座伊始,郭家宏教授指出现代化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,涉及到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多个方面,而非单纯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变革。对于英国而言,其现代化包括建立现代国家、发展现代经济和建设现代社会三项任务。在发展现代经济方面,工业革命是英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。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40年代,英国工业生产大约增长了4倍以上。到19世纪中叶,英国已经确立了“世界工厂”的地位。
工业革命带来的财富使英国出现了富裕的社会,但这些财富并没有得到合理分配,英国贫富差距问题加剧。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,政府调控手段的缺失导致贫富差距日益加剧。资产阶级追求利润的最大化,大多数财富流入资本家的腰包,贵族和新兴中产阶级生活奢华且舒适。与此形成对比,大量手工业者受到冲击,生活水平下降,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劳动者长期处于贫困状态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英国政府对这一问题持放任态度,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危害。首先,社会矛盾日益尖锐,阶级对抗不断加剧,工人阶级发起了卢德运动、宪章运动等反抗活动。其次,社会犯罪率大大提高,社会治安恶化。与18世纪相比,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犯罪率节节攀升。第三,大量贫民窟的存在导致城市公共卫生状况恶化。霍乱、伤寒、猩红热等疾病在英国广泛传播。
郭教授指出,上述危害迫使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。第一,实行贫民救济。1834年,英国颁布《新救济法》,对接受济贫者实行带有政治性质的惩罚,力图使贫民通过个人努力摆脱贫困。第二,颁布法令,改善工人的工作、居住与生活条件。从19世纪中叶开始,议会先后制定了《工厂法》、《工会法》、《工伤赔偿法》和《养老金法》等法律。第三,开展工人教育。劳动群众可通过慈善学校、主日学校等机构得到最低限度的教育,“导生制”(Monitorial system)也在这一时期产生。第四,财税制度改革。包括增加个人所得税、遗产税、继承税等。郭教授指出,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缩小社会财富差距、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的作用,但这一问题的真正解决还要待到二战后英国“福利国家”的建设。
讲座结束后,与会老师和同学们围绕讲座主题积极发言,郭教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耐心解答。讲座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。